你知道你的TA的行為嗎?
我是最近才有領悟,我對TA的了解太少。
像是他們用手機是「吃到飽」還是「買計量」。
這個有差。
話說最近同業們都卯起來做短影音,還說TA對長影音沒耐性,加上內容市場太多太雜,觀眾都不愛看長的。這聽起來像對也不對。但卻很難解釋為什麼使用者竟然會有耐心用手機看完一整集的甄嬛傳,紙牌屋或瑯琊榜(銀幕小,還得忍受看字幕,UX很不好ㄟ)。我的猜測是:以行動裝置來說,決定TA「耐性」的因素不是影片長短,而是他們購買網路的流量有幾個「妹」。
所以我也去問了一些冰友使用者的行為數據。
台灣行動網路用戶,吃到飽與買計量的比例是六比四。六成吃到飽,四成買計量。問題來了:如果你是計量消費者,怎麼可能花手機流量去看長片呢?除非你在用免費WiFi。
最近一則新聞間接證實了我的想法:近日FB帳號被盜個案激增,好發地點就是不安全免費WiFi,歹徒有機可乘。這則新聞清楚解釋了使用者行為邏輯:卯起來用免費WiFi,因為沒買吃到飽。
當行動流量大於桌機網路,但吃到飽消費者與買計量的比例是六比四,那麼內容格式的設計,就必須兼顧長格式與短格式。
若在網路流量毫無限制的前提下,理論上,觀眾對「長影音」或「短影音」本身應沒有特殊偏好,但重點是他們喜不喜歡「故事」內容。也就是「內容」本身是否吸引人。
「TA」很重要。因為聖經故事也是有「TA」的。而且,舊約作者寫的時候,心裡也是有TA的。
話說教舊約解析的慈祥外國神父為我們這票學生寫了一大本中文的導讀PPT。他寫下這樣一行字:
「讀者是誰?讀者是這些人物的後代/後裔以及他們的繼承人」。
讀者。「TA」是我們做行銷的術語,就是作者要溝通的對象。
當時的人用莎草紙,羊皮卷(看過達文西密碼了沒XD)。時至今日,溝通工具多了,方便了,但「TA」的輪廓越來越模糊,行為也難以掌握,溝通也越來越失準。
#行動裝置 #網路 #流量 #影音 #UX